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再興中學102學年度大學學群介紹 —世新傳播學群介紹

再興中學102學年度大學學群介紹
世新傳播學群介紹-

講師: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蘇建州系主任

本學期很榮幸邀請到世新大學蘇建州教授,蒞校為同學分享傳播學院學系的學習內容,並深入淺出地介紹媒體產業的運作,讓學生更熟悉傳播學群的未來職涯發展,最後以大學教育的核心能力素養期勉各位學子進入大學殿堂後更知努力。


歡迎海報



副校長致歡迎詞



由媒體產業類型與運作入題



學生請益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20120706-公視中晝新聞-世新媒體風雲榜 電視使用率最高.mpg

世新媒體風雲榜:電視使用率最高

http://www.youtube.com/embed/Jc2t1_KmMXE
世新大學今天公佈2012年媒體風雲排行榜調查,其中電視的使用率最高,網路和報紙則緊追在後,而調查顯示,電視是民眾了解新聞的主要來源。

一年一度的媒體風雲排行榜出爐,電視依舊成為民眾吸取資訊的重要管道,其次則網路和報紙,在電子媒體中,收視率最高的是民視無線台,但觀眾認為最具深度的卻是Discovery,最具國際觀則是TVBS新聞。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主任 蘇建州==
電視還是最主要
獲得訊息新聞的來源
所以這我們還會 持續觀察下去
那這個東西 當然對整個媒體產業
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察

而在平面媒體方面,最多閱讀的報紙,是蘋果日報,雜誌的部分,則是以壹週刊的閱覽率最高,但調查顯示,民眾認為商業周刊是最優質的雜誌,不過世新大學也調查發現,除了傳統媒體管道,網路的使用率也在加速增長。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主任 蘇建州==
報紙的閱讀率是下降但是
再加上透過網路看報紙
它是上升的 所以這都是
有趣的觀察點

這項研究也發現,民眾每天平均有3.5小時,在接觸媒體,媒體識讀能力上,有微幅的上升,而在媒體內容的行動力上,也比去年提升。

世新:最能提供科學文教資訊 教育電台奪冠


世新大學今天早上(6號)公布「世新傳播資料庫-2012媒體風雲排行榜」,在廣播節目內上,「最能提供科學/教育/文化資訊」內容部分,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排名第一,在「內容最具深度」這項指標上,排名第五。

世新大學於6號公布「世新傳播資料庫--2012媒體風雲排行榜」,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主任蘇建州表示,這項非商業性的調查,今年已邁入第9年,主要為台灣的媒體環境變化留下歷史,讓蓬勃發展的各項媒體察覺與省思整體媒體環境的變化。

在廣播媒體部分,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在廣播內容「最能提供科學/教育/文化資訊」這項榮登榜首,在「內容最具深度」這項上排名第五。

調查指出在五大媒體使用行為,以電視使用率最高,佔96.2%,網路與報紙緊追在後,其次為廣播和雜誌,而民眾以電視做為主要新聞來源,佔64.8%,其次為網路。這項調查是由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及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規劃,委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中心執行,針對台灣地區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5大類媒體進行各種指標性排名,及媒體使用行為進行研究。調查範圍包含台灣本島19縣市,訪問15歲至64歲的民眾,抽樣方法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以面訪方式訪問了1,000位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3.1%。

媒體排行榜 TVBS新聞多項評鑑第一





一年一度的媒體風雲排行榜出爐,在世新大學調查中,觀眾認為最具深度的是Discovery,最具國際觀則是TVBS新聞;而這份調查也發現,雖然電視的使用率最高,是民眾了解新聞的主要來源,但收看的習慣,卻已經慢慢轉為網路化。

世新大學民調中心,公布2012年媒體風雲榜結果,發現報紙、雜誌等5大媒體中,台灣人最愛看的是電視。


其中在電視內容排行榜上,最具深度和多樣化,第一名頻道是Discovery,最具台灣本地特色為民視,但報導最詳細和最具國際觀,則是TVBS新聞台。


在電視媒體的總評比上,最具公正客觀、最值得信賴和最優質電視媒體,由TVBS新聞台拿下最高分,收視率部分,無線台是民視拔得頭籌,有線台則是TVBS新聞台。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兼廣告學系主任陳一香:「資訊提供,新聞資訊提供上面或者是國際觀,或者是了解國內情勢這個部分,可以看的出來TVBS在這幾個項目上,都是高居排行榜的第一名。」


至於雜誌部分,商業周刊被評為最好、最優質的第一名,報紙部分,無論是閱報率或是內容深度、豐富性,都由蘋果日報拿下,但這份調查也發現,在新新世代中受到網路影響,閱讀、收看習慣已經慢慢改變。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主任蘇建州:「(電視)它的使用率是下降的,但是透過網路平台在看電視,再加進來的話,整個百分比是上升的。」


而這項由世新大學執行的媒體風雲榜計畫,已經連續執行9年,鎖定台灣15到64歲的民眾,面對面訪問,回收了1000份有效的樣本,信心水準95%,抽樣誤差不超過3%。

媒體風雲榜 大愛電視最優質

大愛電視 DaAi TV: 大愛電視 DaAi TV

http://beta.daai.tv/2011webmockup/html5/videos/2012/news/2012C/20120706_12009.mp4

已經連續進行九年的世新大學媒體調查排行榜,可以看出民眾的媒體使用習慣,仍然是以電視為主,使用率高達96.2%,另外在新聞頻道的調查中,大愛電視取得最好最優質的第一名,同時最值得信賴和最具公正客觀,大愛也入選。

2012年世新大學媒體調查結果出爐,大愛電視在民眾最常收看的頻道獲得高達88.2的評分,評價最高;在最好最優質的新聞頻道中,也獲得第一名;最值得信賴和最具公正客觀的頻道,同樣榜上有名。

調查也顯示,民眾使用最多的媒體是電視,佔96.2%,網路和報紙分居二、三名,各有七成和六成,廣播和雜誌,則只有三成左右的使用率。

這項調查已經連續進行九年,調查結果是世新大學民調中心對全國一千名15到64歲民眾抽樣面訪所得。

蔡佳珍 林立一 台北報導(2012.07.06)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搶救台灣教育亂象 大學生攜手共創未來

台灣/搶救台灣教育亂象 大學生攜手共創未來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6-27 17:54:04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產學合作成果發表記者會
小朋友看到自己的節目樣片 既是開心又害羞的表情
陳恆光/報導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與新唐人亞太台合作的兒童實境秀節目「反斗兵奇臨」將在十月底開播,27日於世新大學舉辦樣片發表暨試鏡活動開跑記者會,希望透過節目傳播道德的時代意義與正確的價值觀,並培養兒童青少年團隊合作的精神。

記者會由參與樣片拍攝的台北市湖田國小醒獅團的表演作為開場,小朋友舞動獅子的樣子認真可愛,獲得滿堂喝采。會中並播出以提升環保意識為宗旨的節目樣片,在場的小朋友看到自己親身參與的實境秀,莫不哈哈大笑,氣氛溫馨且熱鬧。

有別於其他產學合作,該節目從形式架構、內容、樣片拍攝到行銷企劃執行,都是由傳播管理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共同參與。世新傳管系系主任蘇建州說,一般大學生在校園大多只習得理論知識,傳管系則是希望透過產學合作課程,讓學生提前體驗業界嚴格緊湊的工作模式與流程,這樣的課程會促使學生對未來工作有較實際的想像,有目標和動力更加充實自己。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總經理張瑞蘭在致詞中提到,與世新大學傳管系已有多次愉快的合作經驗,從校園主播選拔,到部落格書寫等活動,成果豐碩。新唐人以報導中國真實新聞及弘揚中國正統文化為特色,這次合作的節目也符合新唐人創台宗旨,期待該節目能發揮影響力,帶動良善的社會風氣。

公共電視節目部兒少組組長林曉蓓也到場站台鼓勵製作節目的學生。她說,以往的兒童節目都是由大人說、大人做,沒有一個以小朋友主導的兒童節目,「反斗兵奇臨」是實境秀節目,讓小朋友參與節目、創造節目,小朋友是真正的主角,這是最進步的兒童節目概念。

湖田國小校長江啟昱也很肯定節目理念,江啟昱說,這次節目樣帶在湖田國小拍攝,的確讓小朋友學習到團隊合作重要,對道德觀念的建構有相當幫助。

「第一次參加錄影很緊張」,湖田國小學生詹捷婷說,比賽中大家要拿著海報板去跟路人說環保的重要再讓他們簽名,活動中學到更多的環保知識,覺得保護環境真的很重要。令一位小學生羅嘉璿則說,比賽分成兩組要比較誰獲得路人的簽名最多,看到敵隊吸引很多人注意大家都很緊張,一定要團結分工和集思廣益才能完成。

家長蕭明珠說,節目讓孩子從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環保教育的重要,比以前我們那一代填鴨式的教育來的有效果,現在社會風氣越來越敗壞,非常需要一股正面力量來改變。

台灣傳播界第一部競賽型兒童實境秀節目「反斗兵奇臨」,將在7月7、8日兩天分南北兩區進行試鏡,挑選10到13歲青少年參加,歡迎有興趣的小朋友參加。反斗兵奇臨節目試鏡活動官方部落格:http://fundollage.blogspot.tw/
【中央網路報】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看到問卷就累、看到滿意度調查就不滿

看到問卷就累、看到滿意度調查就不滿


多如牛毛的問卷已經引起人們反感,「民調疲勞症」不但扭曲了調查結果,也讓調查愈來愈困難。


【2012-03-01/遠見雜誌/309期】撰文╱王怡棻 
  

「謝謝你使用我們的服務,能否麻煩你幫我們填一張問卷?」「你好,我們是XX調查公司,我們最近在做個選舉民調,不知能否耽誤你五分鐘,請教幾個問題?」「您好,敝公司本月推出新產品,要不要試用一下,然後幫我們寫個意見表?」

層出不窮的調查,是否讓你感到心煩?每當選舉接近,與選情相關的民意訪問立即爆增,加上早已氾濫的產品調查、滿意度問卷、網路市調等,常讓人大呼吃不消。 事實上,調查轟炸的情況,在國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歐美民眾早已出現所謂的「民調疲勞症」(feedback fatigue)。

「我的電子郵件信箱,平均每三天就會收到一次調查的邀請信,」家住紐約州,48歲的詹姆士表示,只要他在網路上有任何消費行為,十次有九次會收到廠商的滿意度問卷。他回憶,有次他從東岸帶家人去西岸旅遊四天,回家收到來自航空公司、飯店、租車公司、餐廳、遊樂園等,總計超過15份的電子問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問卷,光看到標題就累了,何況是點進去填?」他坦言。

調查代表企業對顧客滿意度的重視,但許多歐美消費者已經厭倦了免費提供意見。美國滿意度調查過多,連喜劇演員比爾.馬赫(Bill Maher)都忍不住以之為笑點。他在提供《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一段影片中,對一家不知名的企業坦言,「我對你的顧客服務一直很滿意,直到你要我寫顧客服務問卷才改變。」

另一方面,顧客對調查的意義,也開始打上問號。「每次填了問卷,我都懷疑企業到底有沒有看?」家住俄亥俄州、36歲的潔西卡表示,若意見真能幫助企業改善產品或服務,她不排斥花時間填寫,但事實證明改變十分有限,「讓我不免猜想企業發問卷,只是要讓顧客覺得受重視,實際意見為何,企業並不在乎,」她說。

成本下降卻濫發 成擾民亂源

「民調疲勞」現象已從滿意度調查,蔓延影響到民意調查。據《美聯社》報導,老字號調查公司皮優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回覆率,在1997年還有36%,但到了2011年,已經銳減為11%,下跌多達25個百分點。美聯社定期進行的公共意見調查回覆率,也出現相同趨勢。「近十年調查回覆率連年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尼爾森消費者研究副總監任希詩也不諱言,要取得消費者的意見愈來愈不容易。

調查之所以氾濫成災,與科技進步脫不了關係。「近年市調軟體蓬勃出現,調查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許多企業都投入顧客調查行列,」佛瑞斯特研究(Forrester Research)顧客體驗分析師麥克因(Andrew McInnes)接受《遠見》越洋專訪表示。網路上SurveyMonkey等免費問卷軟體,縮小了調查的進入障礙。一般人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做出一份問卷。連新人婚禮邀請喜帖,都進化成線上版的婚宴出席問卷。

過去滿意度調查是汽車等高額產品廠商的專利,現在食品、服裝等小額商品廠商也趕上這波風潮。「連買個漢堡王的華堡,都會在發票上看到問卷邀請,」26歲的上班族凱莉搖頭說。

另一方面,企業崇信數字管理,也讓經營階層將顧客意見量化奉為圭臬。然而當調查目的性不強,就很容易成為無謂的擾民。「有時候企業做調查只是因為覺得『調查』是件應該去做的事,實際上並沒有改進的計畫,」分析師麥克因表示,許多企業向他徵詢問卷回覆率低落的原因,他都會先反問企業做調查的初衷。

僅得極端意見 難獲真實民意

除了量的暴增,調查質的下降也加劇了「民調疲勞」的現象。「多數企業的問卷設計人員都不是學調查方法出身,題目設計往往漏洞叢生,」密西根大學政治學教授卓格特(Michael Traugott)對《遠見》表示。題目過多、語意不清、由公司觀點出發、訪員不專業等,都會造成受調者的困擾,甚至引發反感。

影響所及,除了回應率低落,調查結果也愈來愈難反映真實狀況。「在正常情況下,消費者意見通常呈鐘形曲線,但現在只有極端意見的消費者才會填問卷,成為倒鐘形曲線,」麥克因指出。專研消費者經驗的新加坡管理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張瀚文也發現,調查的品質正急速下降。

「五個題目兩秒鐘填完的比比皆是,很顯然根本沒看題目,」張瀚文說。 在台灣,造成民調疲勞的原因,與歐美不盡相同。美國是調查轟炸的煩擾,台灣是不信任的憂懼。主要是層出不窮的詐騙電話,讓民眾一接到陌生人的電話就心生反感。加上個資外洩事件頻傳,讓民眾在接到關於財務、家庭狀況等涉及隱私的調查電話時,拒絕率特別高。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蘇建州教授觀察,「在台灣,關於選舉議題的政黨民調,一人一年平均接不到一兩通,大量推銷與詐騙電話,才是讓人排斥電話調查的主因,」蘇建州說。

結果反饋民眾 才是調查初衷

面對日益蔓延的民調疲勞症,企業與民調機構要如何因應?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提供調查獎勵。麥克因表示,適當的獎勵能有效吸引中間意見的民眾,讓回覆意見不集中於極端質。比方服裝品牌Banana Republic即設有「填問卷、下次消費七五折」的誘因。台灣幾家網路市調公司,如創市際、104市調網也都提供集點誘因。

其次,機構在執行調查時要做好前置作業。若是電話調查,必須加強訪員素質,給予專業訓練。若是網路調查,則應留意網頁的人因工程設計,調整字體、顏色與版面,讓問卷容易閱讀填寫。

歸根結柢,民調疲勞症的一大原因,在於民眾認為自己的意見未獲重視。目前已有企業意識到此問題,並著手改善。比方信用卡公司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即定期在網站宣告,它們在使用者的建議下做了哪些調整。「你重視顧客的意見,顧客才會重視你的調查,」麥克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