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烏龍民調/問題不在樣本數 在「未回應誤差」

烏龍民調/問題不在樣本數 在「未回應誤差」

■蘇建州

自由時報-2006-12-20


北高市長選舉雖然已經落幕了,但大多數媒體民調(除了自由時報﹚為何會出現集體性、系統性的偏誤的謎團仍然未解,以下是筆者針對可能原因的淺見與剖析。

一九三六年美國文學文摘(Literary Digest)進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選舉民調,他們郵寄了一千多萬份的問卷,其中回收兩百多萬份問卷結果是Landon五十五%,Roosevelt四十一%;而同時間蓋洛普民調使用較科學的抽樣方法,只根據一千多個樣本,估計出Landon四十四%,Roosevelt五十六%。選舉結果Roosevelt以六十一%得票率當選總統。蓋洛普民調因此建立其專業調查的聲譽,而文學文摘則在兩年後停刊。

上述事件,是民調發展史上很重要的里程碑,而根據選後研究發現,那些收到問卷卻沒有寄回所造成的未回應誤差(non-response error),是影響民調準確度的主因。

筆者認為「未回應誤差」的干擾,絕對是民調品質不穩定的頭號戰犯。然而由於受訪者拒訪或不表態的原因很複雜,干擾的程度也會隨著政治氣氛連動,難以估算;再加上要取得他們的回應所需要的時間與成本較高,因此媒體民調經常會方便行事,以替代樣本或加權的方式處理,忽略其潛在的殺傷力。

這次北高選舉後,有媒體表示,未來將透過增加調查樣本數來提升民調準確度,筆者認為這是錯誤的方向,因為問題本來就不在樣本數!實應以文學文摘的慘痛經驗為殷鑑。

事實上,重質不重量的儘可能訪問大部分的原始樣本,才符合科學方法原理,才是改善民調品質的正道。另外,各家民調也可以各自發展獨門秘方來改善、控制、估計拒訪與未表態對民調的干擾。如果有一天媒體民調所強調的是對原始樣本有很高的回應率、聯繫率與合作率,很低的拒訪率,而不是大樣本數,那就對了!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教授,芝加哥大學國家民意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